哈尔滨陶粒砖的生产原料主要由陶粒、胶凝材料、掺合料、添加剂及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,不同原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砖体的性能(如强度、吸水率、保温性等)。以下是具体原料分类及作用解析:
一、胶凝材料:粘结与固化作用
1.水泥
类型:常用32.5级或42.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,占原料质量的15%~25%。
作用:与水反应生成水泥石,将陶粒、掺合料等粘结成整体,决定砖体早期强度。
2.其他胶凝材料(可选)
石灰:少量掺入(5%~10%)可改善原料可塑性,常用于粉煤灰陶粒砖中调节碱性环境,促进火山灰反应。
石膏:作为缓凝剂(掺量1%~3%),调节水泥凝结时间,防止生产过程中浆料过快硬化。
二、掺合料:优化性能与降低成本
1.粉煤灰
原料来源:火电厂烟气除尘废弃物,占原料质量的10%~20%。
作用:替代部分水泥,降低成本;其细颗粒填充陶粒孔隙,改善砖体密实度,减少收缩开裂。
2.矿渣粉
原料来源:钢铁厂高炉矿渣磨细而成,掺量5%~15%。
作用:提高砖体后期强度和抗渗性,尤其适用于潮湿环境的陶粒砖。
3.硅灰
原料来源:工业硅或铁合金生产副产品,掺量1%~3%(少量使用)。
作用:超细颗粒填充微孔隙,显著提高砖体强度和抗冻性,但成本较高。
四、添加剂:改善生产工艺与性能
1.减水剂
类型:萘系、聚羧酸系等,掺量0.2%~0.5%(占水泥质量)。
作用:减少拌合水用量,提高浆料流动性,避免因陶粒吸水导致砖体成型困难。
2.膨胀剂
类型:硫铝酸钙类,掺量3%~5%。
作用:补偿砖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,防止开裂,尤其适用于大尺寸陶粒砖。
3.防水剂
类型:有机硅类、脂肪酸类,掺量0.5%~1%。
作用:降低砖体吸水率,提高抗渗性,用于潮湿环境或外墙陶粒砖。
4.引气剂
类型:松香热聚物,掺量0.01%~0.05%。
作用:引入微小封闭气泡,改善砖体抗冻性和保温性,适用于寒冷地区。
五、辅助原料:水与骨料(可选)
1.水
用量:根据原料吸水率调整,一般水灰比(水/水泥)为0.4~0.6。
要求:符合GB 50666标准,不得使用含油、酸、碱的工业废水。
2.细骨料(少量添加)
类型:河砂、机制砂(粒径≤2mm),掺量5%~10%。
作用:填充陶粒间空隙,改善砖体密实度,提高抗折强度,但过量会增加自重。